中国男篮的归化之路再起波澜,知名篮球评论员苏群在节目中透露,中国男篮归化球员李凯尔的合作仅为“一锤子买卖”,双方事先约定仅效力一次,未来将不再代表中国队出战,这一消息引发广泛讨论,也让外界对男篮归化策略的可持续性产生质疑。
归化李凯尔:短期救火还是长期布局?
2023年,中国男篮在世界杯和亚运会接连遭遇滑铁卢,成绩未达预期,为迅速提升竞争力,篮协启动归化程序,最终锁定拥有八分之一中国血统的NBA球员李凯尔(凯尔·安德森),尽管李凯尔在世界杯期间展现出不俗的团队意识,场均贡献11.九游娱乐(中国)官方网站_zh-9you.com3分、4.5篮板和2.8助攻,但中国队仍无缘巴黎奥运会。
苏群在节目中直言:“归化李凯尔本就是一次性的尝试,双方谈妥只打一届大赛,篮协当时的目标很明确——冲击奥运会资格,可惜未能如愿。”这一表态证实了外界对归化“短视”的猜测,有业内人士分析,篮协可能因预算、政策限制或对本土球员培养的顾虑,未与李凯尔签订长期协议。
“一锤子买卖”背后的隐忧
李凯尔的单次合作模式暴露了中国男篮归化策略的局限性,临时归化难以形成稳定的战术体系,世界杯期间,主帅乔尔杰维奇不得不压缩磨合时间,导致李凯尔与队友的化学反应不足,短期归化无法解决人才断层问题,中国男篮在后易建联时代缺乏核心,若仅依赖“雇佣兵”救场,青训和联赛改革恐被进一步忽视。
对比其他亚洲球队,日本男篮归化霍金森、菲律宾引进克拉克森均以长期规划为基础,霍金森甚至加入日本B联赛,深度融入本土篮球环境,反观中国男篮,归化更像“应急措施”,缺乏配套的长远计划。
球迷与专家两极反应
对于李凯尔的“一次性”身份,球迷观点分化,部分人认为,归化是国际篮坛常态,但中国男篮需明确目标:“要么不搞,要搞就坚持到底。”也有球迷支持篮协的谨慎态度:“血统归化可以接受,但必须符合文化认同。”
篮球媒体人杨毅则指出:“短期归化治标不治本,如果未来每届大赛都临时找‘外援’,中国篮球的根基在哪里?”他呼吁篮协将资源倾斜至青训,而非依赖“快餐式”补强。
未来归化何去何从?
随着李凯尔退出,中国男篮是否继续归化成为焦点,据知情人士透露,篮协尚未完全关闭归化大门,但标准将更严格:候选人需具备中国血统或长期效力CBA的经历,上海男篮外援布莱德索、辽宁队弗格等名字被提及,但均无实质性进展。
国际篮联(FIBA)的归化规则也是一大制约,每队仅允许一名16岁后获得国籍的归化球员,且需满足居住或血缘条件,若中国男篮选择新归化对象,程序和时间成本仍是挑战。
李凯尔的“一锤子买卖”折射出中国男篮在归化问题上的矛盾心态——既想快速提升成绩,又难以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,短期来看,失去归化球员可能加剧球队低谷期的阵痛;但从长远计,唯有夯实青训、优化联赛,才能实现真正复兴,归化或许能解一时之渴,但中国篮球的未来,终究要靠自己耕耘。
评论